花海泪 > 历史军事 > 长门好细腰 > 第353章 粮食危机

第353章 粮食危机(2 / 3)

子比太傅懂得都多。”

冯蕴看着他道:“我也是看书才知这些。阿元要是喜欢,可以常到我庄子里来看书……”

元尚乙已经识得很多字了,但在宫里涉猎的书籍全有定数,没有那么多杂书、闲书可看。

他偏生就喜欢这些,当即重重点头。

“娘子回去和林女史说,我可以时时来找你。”

冯蕴道:“好。”

到刘家村果然很热了,但农人们没有在屋里贪凉,而是在地头驱赶、捕杀蝗虫。

戴着草帽,顶着烈日,大人孩子老人,全家出动。

而里长则是带着村里几个长辈,在村中设了祭台,祭礼神灵,祈求保佑消除蝗灾。

冯蕴牵着元尚乙下车,把他带到一棵树冠茂盛的大树下歇凉,吩咐小满和侍卫们看着,自己跟贺洽走上地头。

田间地头有蝗虫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,只要不是成群结队,就不会泛滥成灾。

但村里人说,今年的蝗虫数量,比往年明显增多。他们已经捕杀了三天,数量仍不见减少,这才不得不拿出家伙来驱赶……

冯蕴其实不赞同驱赶的方法。

这无非是从这个村到那个村而已。

里长在水井边洗净了手,走过来对着贺洽就是低头作揖。

“刺史君,你得帮我们想想办法啊。庄稼都吃光了,整个村子就没有活路了啊。”

刘家村和沈家村一样,以姓冠名,聚族而居,整个村子里的人都姓刘,都是亲戚,要是遭了蝗灾,借粮的地方都找不到……

贺洽不太懂农术。

可听说蝗灾的可怕,方才又听冯蕴讲了一回,也是急得一满脑门的汗。

“正在想办法,正在想办法。”

他也上火。

以前他是个武将,只管上阵杀敌。

蝗灾却是自古以来的农术难题,谁遇上算谁倒霉,除了捕杀,他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……

于是求助的眼神,就落在了冯蕴的脸上。

里正尚不知道这个牵孩子的妇人,就是雍怀王妃,而树荫下驻足观看的孩童,更是一国之君。

他只当冯蕴是贺洽的家眷,看一眼,又对贺洽道:

“今年粮食又涨价了,村里家户都没有余粮……唉,愁嘞,要是像花溪村就好了,有农具、制衣,陶窑,各种作坊,就算种不出庄稼,也不至于饿饭……”

贺洽尴尬地笑了笑。

“刘里正可以去花溪,跟他们学一学。”

里长摇头,“这世道,哪有不藏私的,吃饭的本钱,谁也教别人,再说了,都干作坊去了,这田地不就没人种了吗?”

听上去很有道理,贺洽只能笑。

粮食危险,不止刘里长有,身为一州长官,贺洽其实比他还愁……

冯蕴突然开口:“眼下蝗虫还不密集,村里多养些鸡鸭鹅吧?有蝗虫,恰可以节省投喂的粮食……”

里长摇头,有些轻视的目光扫她。

“夫人有所不知啊,虫子多了,鸭子是吃不动的……”

冯蕴微微一笑,“那就是鸭子还不足够多。”

她说的多,是那种成群结队的“多”,而不是里长眼里的几只,几十只那么多。

冯蕴转头对贺洽道:“刺史君或可以号召各郡县的养鸭人,组织一支养鸭大军,共同灭蝗?”

时人喜食鸭肉,信州各郡临水,到处都有规模不小的养鸭人。一家不足够,那十家呢,百家呢?

养鸭人需要粮食来喂养,成本很高,而蝗虫不要钱。

如果有官府号召,再给一点补贴,定是趋之若鹜。

贺洽眼睛一亮,“或可一试,多谢王妃指点。”

刘里长这才知道眼前这位就是雍怀王妃,还是花溪村的里正,想到方才说的话,面红耳赤,不停地告罪。

冯蕴笑着摇了摇头,不以为意,在里长的带领下,在村里走了走,跟着贺洽离开了。

回到花溪,她叫来几个什长、伍长,到大槐树下来议事。

花溪村跟刘家村隔了一条长河,尚不知蝗虫的事情,但几位都是老农人了,一听就白了脸。

“里正娘子,我们得早做预防才是啊。”

冯蕴点头。

但除了养鸭子,她眼下也想不到好的办法,提醒一下农户,就一头扎进了书房。

她很爱惜书本。

人脑的储存是有限的。

书本是无限的。

她想从书里翻出有用的治蝗之法。

然而,从古到今,蝗事都是难事。一直看到半夜,也没有什么头绪。次日大早,她便叫来邢大郎,在账上支出一些钱,买回来一批批的小鸭子。

池塘里,荷花正艳。

小鸭子排成行地摆晃过去,扎入水里,毛茸茸的极是可爱。

元尚乙趴在花墙那头看着,带着董柏就溜去了庄子。

林女史满肚子都是气,可昨日就被冯蕴警告过了,只能带着伞、带着水囊,领上几个仆女屁颠颠地跟出去。

刚到池塘边,她还没来得及说话,整个人便差点晕了过去……

小皇帝的身边,那大家伙是猫是虎还是豹子?

这么大

最新小说: 房穿明末,开局后门通北美 抗清 超时空史记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万历新明 三国骁雄韩遂 朱元璋是怎么炼成的 隋唐小纨绔 舍弟诸葛亮 亮剑:每个兵都了不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