花海泪 > 历史军事 > 抗清 > 第二百零四章 能战而不战

第二百零四章 能战而不战(1 / 2)

去燕子寨的路上,王五听陪同的副将张恩说虎帅同郝帅正在率部追击清军,不仅夺回了前番丢失的大小军寨七处,连同去年被清军占去通往巫山的两处重要据点也被收复。

局面大致回到去年九月,可供明军活动的区域大概翻了一倍,能有一个县地盘。

“两位老帅正在回山途中,主寨那边是袁帅在负责,小公爷已经派人去主寨通知袁帅了,放心,潘公公只是想问你一些事情,你无须多虑。”

可能是怕王五误会,张恩特意说了下。

王五点了点头,他并不担心监军潘应龙会不问青红皂白把他给杀了。

此番询问,乃例行公事。

潘应龙不找他,他也要主动汇报的。

毕竟他是私自与穆里玛、张长庚以及四川绿营接触,并没有得到“钦命提督行大将军事”的李来亨同意,也没有得到军民精神领袖韩王的批准,更没有同名义上的上司皖国公世子刘享通过气,于“组织程序”上是有问题的。

这一点,不管哪朝哪代都犯忌讳。

比如前世那位私自同汪伪一把手见面的高级特工,建国后便因为交待不清楚出了事。

不过挺佩服李来亨、郝摇旗他们的,这几位老帅不愧打了几十年仗,对战机的捕捉可谓老辣的很。

这次及时出击真就同王五打了个组合拳。

经此一役,陕西清军估计元气大伤,四川清军由于政治原因出工不出力,湖广清军则等着签字画押,因此只要三位老帅能同意和谈,双方就能达成至少五年的停战协定。

王五的底线是根据地军民不剃发,但在这五年内不主动向清军发起攻击,甚至名义上可以接受清湖广方面管辖,内部实质军政自治。

他本人同部下则剃发接受清廷册封整体移防荆州,以为人质。

另外就是将竹山、兴山、房县等五个县的地盘交还明军。

此五县经清军扫穴,实际已经没有人口,相当于无人区。

五個无法提供人力、钱粮的县,如同鸡肋。

之所以王五坚持要这五个县,不过是为了给根据地在外围再设置一个保护层。

或者说一个战略缓冲。

如果清廷不同意,那王五最后的退让就是不管是明军还是清军,都不得在这五个县驻军。

从现实及长远来看,停战议和是最明智的选择。

但如何说服三位老帅同意停战,如何说服韩王、东安王、洪部院和潘监军暂时放弃恢复明朝的念头,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。

王五是因为知道势,这才因势利导。

同时也是因为两世为人,这才倡导“灵活”。

但三位老帅和王爷、部院们却同清军战斗了二十年,是否愿意变通以待将来,真就不好说。

张恩之前是皖国公刘体纯的中军副将,现同刘亨带领人马驻守燕子寨,算是刘享的嫡系。

王五途中询问张恩对同清廷停战议和有什么看法。

“我军先败满八旗,再败陕西绿营,虽兵少粮缺,但两战缴获俘虏甚多,军心士气也是重振,为何不能趁此机会一举打破清军封锁,非要同他们和谈?”

张恩内心不倾向同清军停战,他觉得既然陕西清军遭受重挫自茅麓山撤退,那明军就应该利用北线腾出手的时机打破东、南、西三线清军封锁,若能迫使清军从夔东撤出,明军收复失地,便能继续坚持,无须同清军议和。

这点早在前往四川绿营借路时,王五就做过推演。

心中演算的结果是行不通。

不管是现在的茅麓山还是过去的夔东,军事层面上始终被清军重兵包围,明军是继续困守茅麓山还是收复失地恢复夔东,实际上都是在一个圈子里打转。

一个没有人口,没有钱粮的死圈子。

如此,圈子是大还是小其实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有没有突出去的机会。

这个机会原本是有的,时间是康熙元年三省会剿前。

现在,没有。

哪怕因为政治因素,鳌拜同意与明军暂时停战,也不可能放一个活口让明军出死地。

正面较量,明军显然不是清军的对手,这一点虎帅指挥的两次反击已经证明。

王五取得的黄龙山大捷不过是穆里玛犯蠢而矣,陕西绿营的失败归根结底是“政治”原因导致,而非明军真的能把人家压着打。

眼下小包围圈已经被打破,大包围圈犹在。

所以,王五想把人带出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。

他只能尽力而为。

张恩这边是不太同意同清军议和,但此事关系茅麓山几万军民生死,又是带领巫山残军冲出包围圈的王五提出来的,因而他的态度大概是不反对,也不同意。

用后世话讲,有意见先保留。

王五没再多问,随张恩通过一处陡山绝壁又顺着绳梯往上爬了有一百多米,来到一处占地有十几亩的山顶。

此地便是燕子寨。

寨墙是用长石条打制,东高西低,三面悬崖,只一面可上下。

地形极其险峻,真正是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的地形。

因此,燕子寨也成了明军伤兵休养的地方。

最新小说: 三国骁雄韩遂 抗清 三国:献上毒计,刘备懵逼了! 万历新明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 亮剑:每个兵都了不起 超时空史记 隋唐小纨绔 房穿明末,开局后门通北美 朱元璋是怎么炼成的